導語: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人民銀行、新華通訊社、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共同主辦的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昨日在京召開。作為2021金融街論壇年會的重要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小康》雜志社主辦,北京金融街服務局作為支持單位的“文化藝術與金融創新”專場活動,昨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泛太平洋酒店舉行。圓桌對話環節,華辰拍賣董事長、北京拍賣協會會長甘學軍,北京國圖創新文化副總經理鄭偉,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院長范勇,觀唐文化董事、標準與共識創始人兼CEO陳懷遠,博雅藝術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藝術節總策劃李樂等業內大咖參與對談,從新文創、藝術金融教育,藝術品流通交易、創新科技賦能、藝術市場價值體系建設、推動公共文化提升城市品質等不同方面,分享了各自領域對“文化藝術與金融創新”的理解與實踐。圓桌對話環節由北京電視臺主持人張楊主持。
與會嘉賓頭腦風暴
“大生態”的思考
對話伊始,各位嘉賓從政策、理論發展、行業實踐等不同角度,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探討了文化金融創新的契機和發展機遇。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創始人、院長范勇表示,在創建學院之初曾做過全球的橫向掃描,考察研究指向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從短缺經濟到過剩經濟然后到后工業時期。到了后工業時期便是精神消費的時代。而精神消費崛起必然帶來全民藝術的浪潮。如今我們在社會的各個層面都能看到,文化藝術已經無孔不入,雖然它沒有形成這種主流的產業,還沒有變成國家的支柱產業,但已經變成一種趨勢。其次,圍繞海量需求,國內文化藝術的非貨幣化程度很高,但依舊局限在商品和貿易思維的框架下探討,屬于表外資產。所以在創建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的時候,我們希望探索一個路徑,通過有效機制讓文化藝術成為資產,而未來藝術商品一定會向資產發展、向“資產包”發展,而這種“資產包”逐漸與金融信托、理財、基金還有債券進行結合,所以未來藝術供給側的改革,一定是“大生態”的思考,而不是微觀上的只講藝術或只講金融。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院長范勇 攝影/寧穎
華辰拍賣董事長、北京拍賣協會會長甘學軍則從“有危機才有機遇”的角度出發,談到了“危機”對于傳統藝術品市場和拍賣市場的影響,特別是疫情倒逼了機遇的產生,如今所有拍賣公司都是線上線下融合的。藝術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消費市場,拍賣行業從業理念和運營方式都需要重新思考,藝術的人文性和金融的普惠性結合起來可以創造很大的文章,可以創造中國特色藝術和金融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華辰拍賣董事長、北京拍賣協會會長甘學軍 攝影/寧穎
北京國圖創新文化副總經理鄭偉在談到機遇時表示,國圖在做文創的過程中突破了傳統文創的界限,不斷拓展產品線。不僅與北京出版集團開辟了文創+出版新路徑,還和摩點眾籌平臺推出了《山海經手卷》,銷售成績都非常不錯;另外還有一些產品入選了外交部國禮清單,遠銷瑞士、荷蘭、坦桑尼亞等19個國家和地區。
北京國圖創新文化副總經理鄭偉 攝影/寧穎
博雅藝術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藝術節總策劃李樂認為,機遇一直存在,而且會永久存在下去,文化藝術和金融這兩個行業的共性在于可以和其他任何產品、服務甚至業態發生連接關系,從古典主義藝術、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當代藝術,每一個板塊的輪動和興起都存在金融介入的機遇。
博雅藝術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藝術節總策劃李樂 攝影/寧穎
觀唐文化董事、標準與共識創始人兼CEO陳懷遠表示,NFT、數字化目前在中國很活躍。今年春拍,保利永樂完成了NFT的拍賣,整個數字藝術市場是真實存在的,交易額真實、交易數據也真實,數字行業賦能文化擁有廣闊前景,數字衍生品跟實體物品有關,當消費足以支撐一個行業存在的時候,金融就可以在中間發揮自己的力量。
觀唐文化董事、標準與共識創始人兼CEO陳懷遠 攝影/寧穎
文化藝術可以像水一樣進入城市
接下來,嘉賓們對行業發展的痛點進行了交流,探討了應如何破局發展,也分享了對文化金融創新的建議、對未來發展方向的看法。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創始人、院長范勇表示,文化藝術可能會迎來財富浪潮的再分配,在未來的“精神消費”“情感消費”時代,硬梆梆的、性價比低的產品將逐漸失去市場,而人文生態城市將成為一個潮流,文化藝術可以像水一樣進入城市,怎么通過文化藝術賦能便成為關鍵。同時,低碳也帶來了一種新的機遇,讓文化藝術成為教化民眾的有效手段,讓長期教育和公共基礎設施獲得資金支持,可以構建一些長期債券如“人文綠債”,創造有人文思想、有社會關懷度的“中性金融工具”,讓文化產業和藝術行業有更多的金融支持。
亞洲藝術品金融商學院院長范勇 攝影/寧穎
觀唐文化董事、標準與共識創始人兼CEO陳懷遠分享了保利拍賣的變化,從最早的拍賣傳統藝術品、當代藝術品轉向了潮玩。面對這樣的市場變化,他提出一定要理解社會主力消費人群的變化,當被屏幕教育出來的那一代人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他們認為看到的任何一個屏幕就是天然應該存在的,真正決定藝術未來的也是這一批人。未來不應該是簡單粗暴地把一個金融工具賦予在文化上,而是要關注年輕人消費行為的變化。既然科技在推著行為和習慣改變,那么金融、文化就是應該迎合這個浪潮,不要被倒逼,而是走到科技行業最前面再回頭看,反而這樣的話金融工具帶來的價值會變得更大。
博雅藝術基金管理人、云竹湖藝術節總策劃李樂對“痛點”有自己的思考,他表示,藝術和金融結合的最大痛點在于兩種人無法對話,金融不理解藝術,藝術也不理解金融。這需要搭建共識的平臺,需要有金融背景又懂藝術行業的橋梁才能把二者嫁接起來。在這樣的逐步發展中,藝術生態鏈每一個節點都越來越穩定和成熟,越來越各司其職,從創作源頭到畫廊、美術館、博物館、評論家,都已經開始自我療傷、自我修復、自我健全,生態鏈正在趨于健康。
北京國圖創新文化副總經理鄭偉肯定了“線上”的巨大成功, 網上電商跨越了時間、空間,也不受氣候、天氣的影響,不久前他們的敦煌系列文創通過直播帶貨,在短短兩個小時成交了100萬左右,堅持線上+線下的發展是一定要走的路。
華辰拍賣董事長、北京拍賣協會會長甘學軍最后表示,中國藝術品發展形態已經到了一個瓶頸,在談任何話題都離不開互聯網的今天,必須要站在互聯網的語境下思考未來的生存的環境和生存方式。金融和藝術怎樣去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作為藝術創作者和藝術推介人應該更宏觀地考慮問題,從社會生態、金融生態來考慮我們的運作方式和運作理念,而金融人也是應該有更多文化和人文的表達。他建議可以設置類似“藝術品金融”這樣的部門,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結合探索出自己的路子。
圓桌對話上,與會嘉賓幾乎勾勒出了文化藝術與金融創新發展的全貌,讓人受益匪淺。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是文化產業每一個環節的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在這項偉大事業的征程中,文化、金融、科技的互動與創新無疑是重要的發展支點和影響因素。在業內的共同關注和努力下,文化藝術與金融的創新必然會熠熠生輝,蓬勃發展。
本文綜合整理自論壇嘉賓現場發言,作者:趙狄娜,編輯:AIAF
來源:《小康》·中國小康網